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主译者

陈安 钟强 吴志荣 当代江西 2023-12-14

郭大力是何许人?他与《资本论》有着怎样的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是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资本论》自1867年在德国问世后,就受到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热烈欢迎,但一直没有中文全译本出版。
直到1938年,《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国人才有机会完整地了解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厦门》都提到,习近平同志读过几个译本的《资本论》,特别推崇的是郭大力、王亚南译本。
作为《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主译者,郭大力其人其事却鲜有人知。郭大力是何许人?他与《资本论》有着怎样的渊源?

1938年,郭大力、王亚南翻译《资本论》首版。
一心向学觅真知
郭大力,1905年9月出生于江西南康三江乡斜角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郭传科是清末秀才,后来到南康县立高等小学任校长。
作为家中长子,郭大力自幼跟着父亲读书识字,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接受了传统儒家报国安民思想的熏陶。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内忧外患,这些深深刺痛着郭大力的心灵。为了找到能够改变中国命运、实现民族复兴的真理秘钥,郭大力在少年时期便立志向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1919年,郭大力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西省立第三中学。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加之父亲的严格教育,成绩经常名列前茅。1923年,郭大力考入厦门大学,攻读化学。1924年,郭大力随部分师生转入上海,在新创办的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哲学。
那时,马克思主义经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宣传,早已在中国传播开来,许多有识之士加入到宣传推介马克思主义的行列,并将其视为拯救中国的一剂良药,更有诸多革命志士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走上革命道路。
当时的大夏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4年6月学校创办之后,当年10月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合一的党团支部,是全国最早成立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高校之一。
在大夏大学学习期间,郭大力博览群书,广泛阅读社科类书籍,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认真研读了英文版《资本论》,被其中博大精深的理论所折服,深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急需这样一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经典著作。这些为郭大力日后翻译《资本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郭大力
一诺千金译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却没有中文全译本,只有少数节选译本,郭大力就此萌生了翻译《资本论》的想法。1928年大学毕业后,郭大力开始着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
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然背叛革命,大革命惨遭失败。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起红色政权。
这些都让郭大力更加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遂下定决心全文翻译《资本论》。
郭大力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译这部书,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很理解它,也不是因为我已经有了翻译的能力。1928年,国民党全面背叛了革命,红色政权已在江西建立。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
1928年1月,郭大力只身前往杭州大佛寺,将这里作为栖身之所,准备认真研读《资本论》,并将其全文翻译成中文。
在大佛寺居住期间,郭大力结识了王亚南。王亚南是个有志的革命青年,大革命失败后离开北伐军,寓居大佛寺准备写小说维持生活。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
王亚南得知郭大力准备翻译《资本论》后,十分感兴趣,遂相约一起翻译《资本论》,并共同制定了合作翻译计划。
郭大力刚开始翻译《资本论》第一卷时,主要依靠英文译本翻译,由于自己缺乏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古典经济学不甚了解,翻译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进展缓慢。
为了翻译好《资本论》,两人商议先从古典经济学名著的翻译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资本论》的翻译。
后来,王亚南在友人资助下负笈东渡日本求学,而郭大力离开大佛寺,经友人介绍进入大夏中学教授伦理学。
在随后的几年里,郭大力信守约定,在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古典经济学,并自修德语,先后翻译发表了马尔萨斯的《经济学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朗格的《唯物史论》、穆勒的《经济学原理》、伊利的《经济学大纲》等一批古典经济学著作,累计翻译了数百万字。
在这些译著出版时,郭大力还或长或短写了序言,对著作和作者的学说做了介绍和评论,这些翻译和写作工作,让他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使他积累起丰厚的经济学理论素养,为翻译《资本论》积累了重要经验。

郭大力故居中还原他翻译《资本论》情景的蜡像。
一丝不苟求真经
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934年,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郭大力对古典经济学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于是开始重新翻译《资本论》。
由于国民党当局将《资本论》列为禁书,很多出版社都不敢接手《资本论》中文译版的出版,这让郭大力的翻译工作遇到了很大阻力。
1937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负责人黄洛峰、艾思奇等得知郭大力和王亚南正在翻译《资本论》后,决定大力支持,并与他们签订出版合同,给予郭大力每个月40元津贴,免除了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于是郭大力根据德文原版,并参考日文等版本,全身心投入到《资本论》的翻译中。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侵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上海处在抗战前沿,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
这时,郭大力已经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工作,并将书稿交给出版社。为专注翻译《资本论》,郭大力决定暂回南康老家,躲避战乱,继续翻译《资本论》。
在老家,郭大力每天工作12个小时,翻译万余字,书稿译出一部分就寄出一部分。1938年初,《资本论》的翻译已接近尾声,即将出版。
此时的上海租界出现了相对平静的局面,读书生活出版社决定在最短时间内出齐《资本论》三卷本。同年4月,出版社负责人之一的郑易里邀请郭大力赶到上海集中完成书稿的翻译和校对工作。
郭大力不顾家人反对,带着翻译好的手稿,辗转广州、香港,到达上海。到上海后,郭大力与出版社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编辑校对即将出版的中文版《资本论》。同年9月,《资本论》(1—3卷)中译版全部出版。至此,《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终于诞生,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意义重大。

郭大力故居,坐落在现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一片冰心索真谛
《资本论》的中译本出版后,郭大力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道路上求索,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郭大力陆续翻译了德文版《资本论》中附带的马克思、恩格斯有关通信25封和论文5篇。
1938年秋,郭大力回到家乡,在赣县中学高中部担任英文教师。他一边教学,一边翻译,很快就将《资本论通讯集》翻译出来,并交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发行。
《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在上海沦陷的非常时期出版的,翻译、审订、排印、校对等工作齐头并进,人手少时间紧,难免错译、误排。
1939年开始,郭大力对照原文,对中文版《资本论》逐字逐句核对,对错译、误排的文字一一加以订正。这项工作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更正了1700多处,按页排列成一个长达33页的勘误表,于1940年寄送给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社将这个勘误表随同《资本论》一同发行,受到读者欢迎。
完成《资本论通讯集》翻译和《资本论》的勘误后,郭大力又将精力投入到《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翻译中。马克思生前多次将《资本论》前三卷作为理论部分,把《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为历史部分,拟列为《资本论》第四卷。因此,郭大力认为只有把《剩余价值学说史》翻译出来,才算将完整的《资本论》展现给中国人民。
在翻译《剩余价值学说史》的3年时间里,郭大力居住在南康老家,靠着他的稿费和夫人在乡村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的薪水维持全家生计。
其间,国民党邀请郭大力出任经济顾问,他婉言拒绝,一心一意扑到《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翻译中,终于将100余万字的《剩余价值学说史》全部翻译出来。后来,他又花费了多年时间打磨润色,译稿最终在1948年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郭大力先后到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工作,始终笔耕不辍,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传播工作,不仅完成了对《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校译工作,还出版了《西洋经济思想》《帝国主义论》《凯恩斯批判》等著作。
1976年4月,郭大力在完成《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重译工作后,与世长辞。
纵观郭大力的一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矢志不渝做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终生钻研《资本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用实际行动践行革命理想,将全部心血倾注到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为神山烈士寻亲记
乡村旅游的破圈之道
江铜集团:把“春天”留在矿山里
隐秘而伟大的红色交通线
首座元青花博物馆因何花落高安
机关干部“下放” 特派员“上岗”
高铁出海的背后
朱毛会师前的三个“不约而同”
“江西造”《大道薪火》靠什么赢得口碑

景德镇:千年窑火何以生生不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